聚焦新型工業化 扎實做大做強實體經濟
2023-06-20 10:58:24??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工業化很重要,我們這么一個大國要強大,要靠實體經濟,不能泡沫化。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根基,工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新型工業化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鞏固壯大實體經濟的題中之義 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是夯實實體經濟的根基。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以工業品大規模生產和供應為前提,根本之策是建立起高度發達的制造業生產體系和先進技術體系。新型工業化強調了制造強國、數字賦能、綠色低碳、安全可控以及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這些都是發展實體經濟的題中之義。因此抓住新型工業化這個“牛鼻子”,建設制造強國,實體經濟發展就有了強大根基和支撐。 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升產業鏈安全,是強化實體經濟韌性的基礎。我國制造業在中低端有絕對的優勢,而在高端制造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近20年來,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全產業鏈的跨越式大發展,制造業產業鏈中的斷鏈短鏈不斷得到補鏈與升級,推動了我國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持續提升,如今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為強化我國實體經濟韌性提供了雄厚基礎。 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研發強度,是做強實體經濟的動力。過去十年,中國新型工業化在制造業創新方面取得重大成果。2022年高端裝備制造業在研發上持續保持領先,通信設備制造業,航空航天業,半導體、集成電路及面板制造業,軌道交通設備等制造業是研發投入的主力軍。2021年底我國有58家制造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15.5%,培育了4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制造業研發投入的不斷提高為實體經濟做大做強提供了持續動力。 推進新型工業化,引導資金“脫虛入實”,是穩定實體經濟的保障。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宏觀背景下,經濟生活中存在實體經濟與房地產發展不平衡、實體經濟與金融業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長期的資本脫實向虛,必然會造成部分實體經濟空心化,整個社會投機過度,就會加劇宏觀經濟波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抓好抓牢實體經濟,才能增加居民就業、創造更多收入、帶來更大消費,才能給群眾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生活產品,提供多元的優質服務。所以,推進新型工業化、重視實體經濟就成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增長的重要保障。 ◆發展新型工業化是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型工業化是加快推進生產力發展的迫切需求,是一系列生產要素集聚的新組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2022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7%,制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31.8%。新能源汽車、光伏產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完善健全的工業門類和工業增長指標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 新型工業化是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戰略導向,是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引領科技產業發展新方向,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發展模式和企業形態發生根本性變革,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選擇。近10年,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0.85%上升到2021年的1.54%,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達到10.3%,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重點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5.3%和74.7%?;钴S的技術創新氛圍和豐富的創新成果溢出效應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新型工業化是我國工業體系適應全球產業分工布局,承接國際產業多元化、區域化轉移的重要載體,并在全球產業鏈重組、供應鏈重塑、價值鏈重構進程中不斷調整和深化。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但是仍然位于價值鏈的中低端,與全球價值鏈高端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伴隨著我國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變,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制造業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得以解決,中國經濟逐步向高質量發展目標邁進,并實現制造業從價值鏈低端向高端突破。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快速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成為最為緊迫的時代命題 堅持科技賦能,不斷激發新型工業化新動能。一是持續推進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轉型期,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凸顯,迫切要求建立起能貫通上下、結合內外、引領全局,實現科技+教育+產業、人才+金融+平臺等新型管理職能的科技體制機制。二是持續釋放高新區、自創區等各類科技園區的疊加效應。整合各類科技園區的創新資源和優勢條件,科學梳理其管理權限和功能屬性,激發激活園區的創新動力,為新型工業化發展提供高科技產業示范,統籌推進產業集群建設。三是持續強化企業為主體地位的科技創新。協調好國家發展目標和企業市場目標的關系,支持高科技企業、創新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主導或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不斷整合延伸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增強企業發展的持續性和競爭力。 堅持知識創新,不斷優化新型工業化承載體系。一是知識創造為新型工業化提供發展內生動力。知識作為新經濟時代重要的資源,所承載的人力資本通過反復配置以生產新的專業知識,不斷提升和完善且更具延展性,并形成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新知識體系。二是知識融合為新型工業化提供發展新方向。多學科、跨學科交叉的知識融合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知識創新的重要發展趨勢,為培養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有助于新興學科產生和知識體系重構,對新型工業化發展中的新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三是知識擴散為新型工業化提供發展新趨勢。知識的邊界,以及知識轉移轉化等擴散形式隨著知識創造的手段提升和社會范式的變革而越趨淡化,且越來越具有滲透性,形成了各種溢出效應,并產生倍增效益。要不斷優化知識到現實生產力的實現路徑,推動新型工業化向綜合性、可控性、持續性發展。 堅持數智化運用,不斷強化新型工業化改造升級。一是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系統。通過實施智能化和數字化轉型,全方位改造現有工業體系的網絡基礎設施,從根本上改變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構建綠色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核心信息技術和產業生產體系。二是推進傳統產業的數智化轉型和產業升級。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提供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助推傳統產業通過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補短板、強弱項。三是驅動數據資源融入產業分工合作。在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模式、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進程中,數據資源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和新型生產要素。要不斷推進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堅持綠色化發展,不斷提升新型工業化可持續發展水平。一是深入推進工業綠色化發展,全面提高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全面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生態體系。二是以產業鏈生態主導、供應鏈節能降碳、制造業綠色布局的綠色發展模式,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安全健康的新路徑。三是深入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化融合,創新突破一批“卡脖子”的綠色環保共性技術,加大推進數字化綜合節能技術服務平臺的研發力度,要素布局、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生產組織、品牌建設等各個方面,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節能技術開發體系。 (陳 新 羅雪英 作者分別為福建省委黨校教授、福建商學院副教授)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